【台地創生】喜歡地方,可以有一百種理由與一千個方法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
圖片
Access Octomono Masonry Settings

【台地夥伴】蘇老師|社區的青年引路人

11/17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圖片提供:蘇文祥老師
​在日本加賀市的Plus Kaga大學生行動計劃中,來自各地的大學生,經過田野調查、提案後,藉由行動實踐來解決社區中的問題。在這樣的過程中,不只需要大學生、社區居民的合作,更要有三島由樹老師這樣的角色居中引導、協調,而台地創生也有這樣一位替青年引路的夥伴──蘇文祥老師。
 
頂著俐落的小平頭,言行中帶著孩子般的真誠淘氣,雖不介意大家喚他文祥、Jimmy,台地的夥伴們卻仍習慣稱他「蘇老師」,因為每當他開口分享,便會不經意地展現出,他身為設計師、學者及教育人的質地。
圖片
「我並非嘗試打破規則,我根本不相信規則的存在。」──海澤維克
 
就如蘇老師所欣賞的設計鬼才湯瑪斯.海澤維克(Thomas Heatherwick),他們都帶著一種跨領域的思維,若說海澤維克擅長以多元媒材及工藝技術,去結合各方專才來合作設計,蘇老師則同樣從設計工作室出發,從業界走入校園,再從校園走進社區,在思考中持續創造連結。
 
現任教於龍華科技大學,擔任文創系助理教授、藝文中心主任的蘇老師,除了致力於教學,也積極參與產學合作、大學社會責任(USR)實踐計劃,嘗試以更「永續」的方式去做設計。
 
他心中理想的永續設計,不只在於設計時使用的媒材,更是在設計方法上,如何強化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連結。也於是當他開始接觸社區中的設計工作,從林木、農業、文化等角度去思考永續設計,便發現有許多可能性,也促成他帶著學生走入社區的契機。
圖片
藉由農事體驗,讓大學生認識社區
在一次與林務局的合作中,蘇老師認識了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、台地創生的夥伴,藉由參與除蔓活動、客家米食及農事體驗等方式,讓學生走入三和社區、認識地方居民,並用文字、影像記錄過程,結合設計專業做成地方刊物。
 
蘇老師分享,要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、找到課堂外的合作模式,是帶青年走入社區最大的挑戰。除了要能傾聽社區的需要、建立連結,還要在面臨困難時,讓團隊保有正向、成長的態度,不斷地修正做法、解決問題。
 
無論是從事設計或教育,時間的尺度都刻著更長的單位,而在社區中的工作亦是如此。蘇老師的社區行動還在路上,青年們也還在練習打理行囊,而我們需要用更宏觀的軸線去看,才能知道每一個專注投入的當下,會結出什麼形狀的果實。
圖片
社區行動歷程記錄|圖片提供:蘇文祥老師
0 評論



發表回覆。

服務項目

共好行動
社造學校
​
創生筆記

台地創生

台地夥伴
團隊介紹
​聯絡我們​

工作站聯絡資訊

325 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392之1號​
諮詢專線:(03) 479-1925
合作接洽:daichisousei@chisou.co
©台地創生 2021.
​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