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地創生】喜歡地方,可以有一百種理由與一千個方法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
圖片
Access Octomono Masonry Settings

【創生筆記】聽見,來自地方的聲音

12/7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苗圖紙計畫與《山海集》

「山海集以人文故事為經、在地脈絡成緯,經緯交會在這山海,匯集的時空裡,將這塊土地的故事娓娓道來。」
​──《山海集 • 2021 秋季號
》


這段詩意的文字,出現在竹南在地刊物《山海集》第三期的封底,跨頁影像中的中港溪出海口,架起了捕鰻苗用的漁網,薄紗細線切割天空,在夕陽映照下顯得格外沉靜。畫面中不見人影,然而翻開刊物,竹南小鎮的老中青,卻一頁一頁地慢慢現形。
 
從竹南城事地圖出發,走過驛頭、中藥行和理髮廳,再走到青年們創業開設的布行、書店、畫室,走進地瓜田裡,輕鬆的圖文排列中,藏著地方的文史小知識、人口數據分析,最新這一期還加入了「城南的凝視」影像專題。
 
從2018年創刊至今,由苗栗縣在地文化推廣協會出版的在地刊物《山海集》,如今已來到了第三個年頭,從文章的撰寫、攝影,到後續的編輯、排版、設計,都是藉由在地的人才、資源所完成,除了在製作過程串聯地方店家、人物,出版後也在各空間寄售、擺放試閱本,十一月底也在獨立書店起點書房辦理了2021秋季號的分享講座。
兩個多小時的分享會中,除了由主編Kiwi分享《山海集》的製作歷程,介紹這一期的主題內容以外,也邀請到「南青30」專題的受訪者,「步步驚喜」布行的創辦人古婉蓁,以及創辦「勝興365」、「心中有薯」的志偉一家人(由太太代表出席),和大家分享回鄉創業的心路歷程。

​而坐在分享者旁邊,手捧雜誌默默聆聽的,則是這次《山海集》的美術編輯Art Ping(周阿平),她以「地方設計工作者」的身份,協助各地方團隊的出版品設計。​上頭畫著可愛石虎、以舊城地圖對照現代場景的互動式資料夾,便是她和在地團隊「共發」一起完成的超不精準地圖、苗圖紙計畫作品,刊物中以輕鬆可愛的〈小興與藍爺爺〉故事特輯,搭配火車Train的插畫設計,用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去介紹苗栗地區。
圖片
圖片來源:台東設計中心粉絲專頁
而除了紙本刊物出版以外,透過數位平台來串聯、搭配線下實體活動,也能讓人聽見地方的聲音。在山的另一頭,便有「台東設計中心」所企劃的「台東慢波電台」,以近年來興起的Podcast線上電台形式,由主持人與台東在地人物對談,錄音現場開放民眾參與,並結合設計中心二樓策展、慢波手冊等方式,讓對話以多元的形式發生。

第一季的慢波電台,以「東CARE,我CARE!— 台東社群力」為題,對談者的領域涵蓋農業、性別、餐飲、空間、旅行等,第二季的「BEAT東山海 — 台東山海交往守則​」,則聚焦在音樂創作者與台東地景的互動。

實體出版與線上電台,都是讓地方聲音得以被聽見的管道,雖然無法立刻得知讀者、聽者的感受與回應,但對這些受訪的人事物而言,被認真對待、記錄下來,本身便已是在地方好好生活,所得到最好的回饋。
0 評論



發表回覆。

服務項目

共好行動
社造學校
​
創生筆記

台地創生

台地夥伴
團隊介紹
​聯絡我們​

工作站聯絡資訊

325 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392之1號​
諮詢專線:(03) 479-1925
合作接洽:daichisousei@chisou.co
©台地創生 2021.
​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