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t2|市場趨勢,由誰來創造?若你走進超市、賣場,到了販售雞蛋的專區,會發現相較於以往,架上多了許多「非籠飼雞蛋」的選擇,無論是平飼或放牧,這些以動物福利為核心的雞蛋品牌,都比以前還更多元,價格也親民許多。 這樣的市場轉變,不只需要花上許多年的時間,更需要多方協力合作。家樂福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蘇小真分享,她也是在深入了解畜牧業的產業結構之後,看見背後的問題和可能性,才開始與動保團體合作,透過「友善雞蛋聯盟」的標章,去推動傳統籠飼雞蛋的轉型。 笑稱雞蛋在台灣是種「政治商品」,不能隨意漲價,蘇小真認為友善雞蛋的價值,不只是因為國際上早已先行的動保意識,更牽涉到用藥、食安,以及社會大眾的消費意識問題。當消費者對購買雞蛋沒有品牌忠誠度,不知道如何辨識雞蛋品質,通路端便有責任去推動產業轉型,即便挑戰了既有的市場和產業結構,但仍選擇以價值為核心開始做起。 Part3|在地飲食,未來的可能性從小農品牌出發,談到生產者如何穩定生產品質、練習與通路對接,再從通路去反思如何帶動市場,更結構性地推動飲食產業的轉變,跟著兩位講者走過一趟食物產銷的歷程,讓我們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飲食議題。 就如蘇小真所言,當你仔細去觀察整個產業鏈,會發現除了打造更多小農品牌以外,還有很多環節存在著縫隙,需要從不同的角度施力。例如工業化生產造成分配不均、供需不對等的剩食議題,家樂福嘗試與社區食物銀行合作,讓生產鏈末端的資源得以回流地方,將原有的產業問題轉化成正向循環。 在對議題有更深的認識之後,再回到社區的觀點去思考,便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。謝昇佑就以傳統社區的柑仔店為例,去對照當今便利商店的功能差異,發現除了銷售商品以外,柑仔店有更多連結情感、提供支持的功能,是一種相對永續的社區型經濟。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