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台創生巴士,從興光堡壘青年創藝聚落出發,駛過桃園舊城的巷道,再開進龜山區公所旁的後街,跟著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指引,撿拾一個個被遺忘的文史足跡。 地方創生年會的第二天下午,山海見學團分別在五個場次進行,桃園分場的行程,則是由「桃托邦藝文聯盟」和「陽明一街實驗工坊」,負責桃園舊城區的文史導覽,結束後再前往龜山區,聽「桃園回龜山陣線」(回龜線)團隊分享,在地方推動文史工作的故事。 桃園舊城區的第一站,先來到了有「大廟」之稱的景福宮,正殿主祀開漳聖王的大廟,前段時日才剛舉辦完12年一次的建醮儀式,除了有慶典、法會和劇團演出以外,也有盛大的「水燈遶境」活動,參訪當天,現場都還能看見當時熱鬧的痕跡。 陽明一街實驗工坊的藍博瀚,手中拿著地圖和老照片,詳細的介紹景福宮及街區的歷史,景福宮原本建於乾隆時期1745年,後來配合日本政府的市街改正計畫,才將廟址向內推,並於1925年改建完成。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