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地創生】喜歡地方,可以有一百種理由與一千個方法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
圖片
Access Octomono Masonry Settings

【創生筆記】森曜日超玩|FSC™驗證林大專青年營(下)

5/26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木屑製成的太空包,為林業重要的經濟產值之一

國際森林管理委員會(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,簡稱FSC)致力於推動世界負責任森林經營,永在林業是目前台灣唯一拿到FSC認證的林場經營業者。

FSC在森林經營針對社會、經濟、環境三大面向訂定出10項原則(註1) 及70項準則,如果此產品印有FSC認證標章,代表其森林經營管理或產銷監管符合森林永續,也代表你所使用的產品來自一個負責任的森林。
圖片
註1:FSC的10項原則 (一)符合法律規定;(二)勞工權益與雇用條件;(三)原住民的權利;(四)社區關係;(五)森林帶來的效益;(六)環境價值與影響;(七)經營規劃;(八)監測與評估;(九)高保護價值;(十)經營活動的實施。
我們於永在林場進行調查時,途中要經過一道小溪流,夥伴們不禁疑惑「人工林為什麼有溪流?」​​
​沒錯!這就是負責任森林經營的精神。溪流是很多野生動物喝水休息地方,也是許多底棲動物的居所,是生態中促成環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子之一。​所以永在林業選擇保留溪流附近一帶的林木,尊重這裡原有的生態。


永在林業的同仁也說道,即便是私有林,他們在進行經營規劃的時候,若遇到此區原有居民的管線,或是原住民的獵場,他們會暫停作業,並協調溝通。
​
在人工疏伐時,如有山溝處也會保留兩側林木,避免溪溝水流沖刷造成土石崩落(詳細原文:看見國產木材的價值:台灣傳產轉型永續林業,兼顧森林保育與林業經濟發展),除了尊重這裡的環境生態外,也嘗試與當地人達到相互的平衡。
圖片
永在林業選擇保留人工林中的溪流生態
永在林業針對屏東恆春半島的地理位置、氣候、雨量及當地季風(落山風)特性,選定出幾項較具有經濟價值的樹種栽種,包含:欖仁、桃花心木、無患子、苦楝、相思樹、赤桉等,種植面積高達900多公頃,以長伐期為目標劃分20區塊,採多角化有系統地經營,並建構自己的商業獲利模式。
木材砍伐後先進行分類整理,好的木材經切割後成為可販售的木料,剩餘的廢料就打成木屑做成太空包種植菇類,把木材每一分寸發揮的淋漓盡致!

​因此,在市面上看到台灣第一個FSC認證的香菇,他的源頭就是永在林業的樹木。
「是地方創生,不是地方寄生 」
 「有理想,更要有長久經營的能力」
──洪震宇​  
​<<
風土創業學: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>>​
實現地方創生的方式有千百種,現今社會中,許多企業或組織的營運模式是仰賴政府的計畫資源支持,或是企業、大眾贊助捐款等。

​在林業經營方面,若要獲得FSC認證,最需要突破的是經濟面吧!經營單位必須證明其經營模式在經濟及管理層面上,均可長久實施,如果企業或組織的目標理念再理想,沒有創造一個完整的「經濟」支撐,也難以生存下去。
在日本的地方創生,有一處經典的小鎮──西粟倉村,便是以林業再生,透過百年森林構想 ,活用間伐的木材,開發裝潢板材、傢俱、DIY木頭地磚等,找到獨特的資源價值。

上下游駐日記者簡嘉潁 在西粟倉村專欄中也認為「與其奢望一間營業額十億的大公司進駐,不如創造十間營業額一億的『在地新企業』,唯有如此才能確實扎根,達到真正的再生。」(詳細原文請參考:04因為是鄉下所以做不到?」成立地方創業學校,支持新創事業) 

期待永在林業可以帶領青年夥伴在屏東地區向下扎根,也能翻轉國產材的未來發展。
圖片
圖片來源 © 西粟倉村官方網站
大專青年營隊的最後一天,我們來到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擔任推廣大使,將這兩天內所學之FSC概念、國產材、企業的綠色產品理念等,結合創意行動分享給遊客。

有的利用說故事的方式,結合龜兔賽跑概念介紹人工林與天然林的差異,並融合FSC的理念宣達;有的結合大富翁遊戲,以趣味遊戲方式,由淺入深方式引導民眾從森林概念進入到FSC理念;有的則是腦力激盪、快問快答方式,增加互動的刺激性。

這三天扎實訓練營,讓每位學員都滿載而歸!
活動接近尾聲,最後依舊是那個問題:「你所認識的台灣林業?」​
​而我的答案是「失落的產業因爲一群有熱忱且認真努力的人,正準備復興」。
作者/吳昱瑩
森曜日超玩|FSC™驗證林大專青年營(上)
森曜日超玩|後記:為你的理想世界做出選擇
0 評論



發表回覆。

服務項目

共好行動
社造學校
​
創生筆記

台地創生

台地夥伴
團隊介紹
​聯絡我們​

工作站聯絡資訊

325 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392之1號​
諮詢專線:(03) 479-1925
合作接洽:daichisousei@chisou.co
©台地創生 2021.
​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