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台地創生】喜歡地方,可以有一百種理由與一千個方法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
圖片
Access Octomono Masonry Settings

【共好行動】綠活台地|屬於你的綠色生活

5/25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〈綠活台地〉視覺設計 © 管巧凌

經過實地的踏查、走訪,再將資訊和照片編排、設計過後,台地創生團隊製作的綠色生活地圖 ──​〈​綠活台地〉,終於準備要和大家見面啦!

台地創生選擇以「台地」為名,就是希望除了團隊所在的龍潭區三和里以外,也能和周邊的區域共好連結,於是這次在製作地圖時,也走訪了三水里、高原里、高平里等社區,尋找當中具有綠色生活精神的商家、景點、職人,並以 #Hashtag 的方式將各個點的有趣特色,介紹給大家~

對現代人來說,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旅行時,大多會先透過網路蒐集資料,或者以電子地圖安排行程路線,雖然線上作業方便省時,但若能拿著紙本地圖在社區中探索、尋訪在地人才知道的景點,也是旅途中的一大樂趣。而除了分享綠色生活資訊外,我們也期望更多人能關注到社區中的環境議題,在輕鬆過生活的同時,也能停下來看看身邊的環境,想想自己是否可以做些什麼?

而為了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,呈現這些環境相關的資訊,我們和每天工作室的設計師巧凌合作,她的畫風簡潔、可愛,即使在平面地圖上,也讓果子狸、臺灣藍鵲等動物,顯得相當生動立體。大家若有機會拿到紙本地圖,也可以看著插圖玩數字連連看,找找這些圖示分別代表哪些地方?

期許這份地圖,能成為綠色生活的種子,讓大家對環境有更深的連結、感受,更多行動與想像。
〈綠活台地〉三大景點介紹:
  • 綠飲食
  • 綠生活
  • 綠體驗
​
〈綠活台地〉三大綠活標示:
  • 永續生活
  • 自然
  • 文化與社會

​〈綠活台地〉兩大環境議題:
  • 外來種入侵 ── ​小花蔓澤蘭
  • 廢棄物堆積

「 屬於你的綠色生活是什麼?
​你對綠色生活有什麼樣的想像? 」
──​ 〈綠活台地​〉

圖片
圖片

• 指導單位:國家發展委員會
• 主辦單位:台地創生(錡億行銷有限公司)
• 撰 稿:吳昱瑩、胡瑞恩、胡瑄芸、黃彥霖、楊凱文、綦由鳳 (依姓氏筆畫排列)
• ​繪 圖 / 視覺設計:管巧凌 

圖示授權:圖示©為綠色生地活圖系統2008 版權所有 。綠色生活地圖©是經過註冊的商標,需經許可,方能使用。
​Icons © Green Map System, Inc. 2008. All rights reserved. Green Map© is a registered trademark and used with permission.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食農教育|香草花蔬火鍋料理

5/19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熊老師示範-香草花束綁紮

在一個月前的香草植栽工作坊中,愛地球農藝工作坊的熊利晨老師,帶著三和國小五六年級的學生,一起在瓜閑寮戶外教室,種下自己的繽紛香草花園。在螺旋型的地景中,大家也特別種下了可食的蔬菜,準備在第二次上課時親手採收,搭配味道豐富的香草植物,一起煮成「香草花蔬火鍋」。

在大家採收完蔬菜、輪番清洗食材過後,熊老師先帶著大家以「香草束」製作湯底,先放入適合熬湯的玉米、高麗菜,再加入迷迭香、鼠尾草、義大利芹、百里香......等香草;第二次的「香草花束」,則加入仙草、紫蘇、玫瑰天竺葵、鼠尾草、法國薰衣草......,不用多加調味,就已讓湯頭呈現豐富的層次;而後更有酸模、玫瑰、三色堇、金蓮花、洋甘菊、石竹、百里香......,一次次地漸進堆疊。
重視五感體驗的熊老師,鼓勵同學們自己動手操作,發揮創意搭配食材、表現每個人自身獨特的美感,除了視覺、味覺、觸覺以外,也邀請到關心公益的新竹縣獻愛關懷協會,到場演唱經典歌曲,和熊老師的香草單方、複方茶飲穿插搭配。

除了帶動現場氣氛以外,他們也藉機向同學們做反毒宣導,以有獎徵答的方式,讓大家了解毒品對人、社會的危害,並以具體的情境範例,和大家討論若遇到毒品誘惑時,該如何果斷地拒絕,或向師長們尋求協助。

最讓大家驚喜的,則是下午茶點心時間的乳酪蛋糕,搭配小布麵包以香草特製的迷迭香餅乾、紫蘇餐包,為大家一天的戶外教學,畫下又香又甜的句點。

圖片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宜蘭區域交流|慢島生活 Island Time

5/18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慢島學堂 - 友善耕作田區

關注食農領域的人,多少都曾聽過「穀東俱樂部」、「倆百甲」,二十多年前,賴青松和朱美虹夫婦倆,選擇回到家鄉務農,在持續不斷的社群連結下,也吸引了許多半農半X的夥伴移居生根。2019年,他們以「慢島生活」為名成立公司,隨後開啟「深溝二代計畫」,成為我們國發會青年培力工作站的第一期夥伴。

對於如何​建立橋樑、讓外地人走進社區,慢島生活團隊已有相當豐富的實務經驗,在深溝二代計畫中,他們先是透過擴散性最高的在地刊物《深溝家》,讓台灣各地的島民們,透過雞蛋、柑橘、漬物等日常食材,認識飲食生活的美好細節,並與生產者建立連結,當大家開始對農村的真實樣貌感到好奇,便有機會透過撿蛋、碾米等食農體驗,邀請大小朋友在假日的空檔,走進社區、接觸農業。
對於想要更深入認識深溝、學習農作的人,慢島學堂每一季為期十五個週末的水稻班、蔬菜班,則替農村打開了一個入口,有些學員在課程結束後,甚至會選擇移居當地,也因此產生了居住空間的需求,近期他們也新增了鄉村住宅的媒合服務,試著讓農村的閒置空間,有再被使用、活化的可能。

在交流的過程中,會發現​同是身處農村的地方團隊,深溝社區雖有較多閒置民宅可供使用,但也因為高鐵預計延伸至宜蘭,使房產和農地的價格飆漲,一塊農地的租金,可能遠超過作物收成後的市價。而面對都市不斷擴張的挑戰,慢島生活團隊也計畫在接下來,能透過他們多年來累積的社群網絡,再現當時穀東俱樂部,集結眾人之力,手牽手共同撐起農村的團結力量。

圖片
圖片來源 © 慢島生活 - 粉絲專頁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宜蘭區域交流|金魚。厝邊

5/17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
 「除了夏天,頭城都是灰色的,只是顏色濃淡的差別。」── 連明偉


出身宜蘭頭城的作家連明偉,在一篇專訪中如此形容自己的故鄉,而談及心中最美的蘭陽風景,最先出現的,則是蘭陽平原上,那午後的一場絲絲細雨。

​也於是當我們在雨中來到頭城,轉進慶元宮旁的巷弄,推開金魚。厝邊的大門時,也感覺好像不只是走進了「巷弄裡的那戶人家」,更是走進某人的故鄉記憶,和那些被描繪在畫中的蘭陽風景裡。

剛在疫情顛簸中落幕的頭城老街文化藝術季,主視覺展版放置在一旁,鮮豔的橘色,和前任鎮長老厝的黑白地板、莊重匾額形成強烈對比,前方寫著「創就業、好生活」的看板,則對過路的旅人發出邀請,歡迎一起來成為頭城的好厝邊。
談起回鄉的起點,金魚厝邊的創辦人彭仁鴻,在大家眼前攤開自己的生命地圖,先是在學生時期參與偏鄉教育、公益募款,而後以研發替代役的身分參與宜蘭公共事務,發現「遠水救不了近火」,有些事非得在地人蹲點、長期累積才行。

​笑稱「愈早失敗就愈早成功」,他將自己學過的設計思考內化為做事哲學,創業過程中不斷測試、修正做法,除了把每個在地人都當成自己的夥伴,也積極和國際對接,向外與日本交流,向內則協助國際人士移居台灣,透過行政院青年諮詢會向政府提案、修法,以「Glocal國際地球村」作為小鎮的未來藍圖。

​深耕在地,腳下即是故鄉,也於是他們不慌不忙,一步一步穩穩地走著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綠活台地|屬於我們的綠色生活

5/12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鄉間日常-倒垃圾時間到囉

「我們彎進那條小路看看!」「這裡好美喔!拍起來!」「等我!我畫一下!」夥伴們此起彼落的討論聲,劃破茶園裡的寧靜。2021年夏天,一群年輕的夥伴全副武裝,手裡拿著圖畫紙與筆,在高原里的鄉間小徑不停地來回穿梭,似乎在尋找什麼寶藏。
圖片
穿梭在田間小路
資源調查的方式有很多種,我們從繪製「綠色生活地圖」的角度出發,仔細尋找每個驚喜一隅,這份驚喜可以是:特別的水溝蓋、某戶人家的埤塘、田埂間排排站的白鷺鷥、正在路邊吃草的牛群……,一動一靜是這裡的生活日常,而我們持續地去挖掘那些尚未被發現的細節。

為了能獲得更完整的資訊,我們試著更貼近當地人的生活,並從他們的角度去感受日常,除了照著紙本地圖地毯式搜索外,更逐一拜訪當地的里長、店家、小農、廟宇……,我們很隨興地,累了就休息、休息完再繼續……,也因為頻繁地在這片土地上穿梭拜訪,讓我們漸漸與在地店家熟識,而他們除了成為我們外出踏查時的「中繼站」,經過多次的交流後,也自然而然變成了我們的合作夥伴。
另外,在踏查的過程中,夥伴們也發現了小花蔓澤蘭外來種入侵,與道路上的垃圾堆積問題。由於這裡屬於老化農村,在人口老化與當地青壯年人口外流的背景下,許多環境問題長年無法獲得改善,因此在繪製綠活圖時,除了標註地方上重要的綠色資源與珍貴的人文景點外,也會討論屬於這裡的環境議題,期望藉此透過綠活圖傳達給民眾。

在經過多次的反覆來回踏查、重新整理我們的紀錄與相片後,最終將地圖命名為 「綠活台地」。再依各地點屬性分為三類-綠飲食、綠體驗及綠生活,並依「永續生活」、「自然」及「文化與社會」等類別標示綠活圖示,期許民眾能利用這張地圖,用心感受屬於這裡的飲食、體驗及生活日常,並和我們一起付出守護當地環境的綠色行動。

作者/吳昱瑩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香艾台地|高原祈艾 x 台地居民卡

5/10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
「好吃的艾草饅頭、艾草粄喔!」「今天有母親節抽獎活動,加好友就有機會把香草植物、艾草商品帶回家喔!」此起彼落的叫賣聲,搭配擺滿薰衣草的醒目攤位,讓路過的人以為是植栽特賣的快閃攤位,等到停下腳步才知道——原來是高原祈艾和台地居民卡,在母親節當週所聯手舉辦的共好推廣活動。

為何「共好」?串聯在一起又要推廣什麼?對高原社區來說,他們藉由自己的力量建立艾草社區產業,打造出各種艾草生活用品,而透過這次擺攤,便有機會讓更多民眾試喝艾草茶、嗅聞薰香,認識艾草之美及背後的品牌價值;對台地居民卡而言,則是在市區街上打開一個場域,讓團隊成員得以實際接觸在地民眾,向大家介紹台地居民卡,並分享地方創生的大小行動及相關議題。
而為了在母親節分享感謝的心情,團隊夥伴也和愛地球農藝工作坊的熊老師合作,以西班牙薰衣草、羽葉薰衣草等美麗的盆栽,作為加入台地居民卡的抽獎贈品,紫色花朵在騎樓下隨風搖曳,也成功吸引不少過路人駐足停留。

台地居民卡的運作機制,是希望透過線上的社群連結,串聯關心地方事務的「台地居民」,不定期發布活動訊息、地方資訊,而透過這樣的線下實體活動,我們才得以更貼近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,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得更常走出辦公室、走進街區,才有機會和社會之間產生更真實的對話。

若你心中也有一些有趣的點子,也歡迎和我們聯絡,一起發起共好行動喔!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香艾台地|2022 母親節限時活動

5/3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
▎2022初夏限定 • 香艾台地 ​ ▎​

ღ友善耕作x公益回饋艾草產品體驗​
ღ認識台地共好行動​
​
時間|5/5(四)~5/7(六) 9:00-12:00​
地點|高原祈艾門市 (桃園市龍潭區東龍路233號2F) ​
​
✿母親節期間限定✿​
​
活動期間於 ​
❶ 高原祈艾FB (香艾工作坊) 按讚​
❷ 加入台地居民卡 (台地創生官方LINE @daichisousei)​
即贈 ​ ▸艾草茶包◂ 乙份!! ​
​
還有機會抽中​
▸香草植栽◂ ​
▸艾草手工皂◂​
▸薰香艾條材料包◂​
(此活動為實體活動,所有贈品及好禮需於活動現場兌換)​
​
今年的母親節​
送一盆花給親艾的媽媽吧​
​-
#母親節快樂
#媽媽我艾您
#香艾台地初體驗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食農教育|香草植栽工作坊

4/24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三和國小食農教育|香草課程

《食農教育法》三讀通過,讓更多人開始意識到,環境議題的推動,不再只是大人們的事,而是要和孩子們一起從小開始,打開五感、走進自然,重新建立與土地的聯繫。

對都市學校而言,要找到一塊能讓師生共同照顧,陪著作物長大的菜園,有時是寸土寸金所映照出的奢侈,而淺山農村裡的三和國小,門口對面即是一片稻田,住民們依循四時節氣,耕作、煮食、醃漬,若真要談食農教育,整座社區都可以是間教室。

三和國小的第一間食農教室,是學校附近的不彎腰菜園,菜苗還在土裡感受陽光雨水,孩子們就已經開始著手建造第二個食農基地,一起合作把社區裡的空地,整頓成一座香草花園。
這次的香草植栽工作坊,由具有園藝治療背景的熊利晨老師帶領,在孩子們抵達之前,大家在雨後的一片泥濘之中翻土整地,在社區夥伴葉大哥的協助之下,花園的輪廓也逐漸成形。

香草花園建置的第一步,是先讓孩子們分頭尋找石塊,再依照石頭大小,堆出蝸牛般的螺旋花園。熊老師也提醒大家,在分配香草植物的位置時,除了要觀察日照的方位,還要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長特性,才能避免陽光分配不均、生長空間不足等問題。

香草植物的種類相當多樣,在介紹名稱、功能的同時,熊老師也鼓勵大家打開感官,去觸碰、嗅聞葉片,或直接放進口中品嘗,讓腦袋認知與身體感受同步,逐一建立起香草植物的資料庫。
由五年級完成螺旋花園後,六年級則接手進階任務,挑戰打造香草花園可食地景,為了讓走道更加密實,大家排隊繞著同心圓跑跳、在迷宮裡遊走,替香草花園舉辦一場即興的開幕儀式。

看著熊老師開始鋪灑黑色的落葉堆肥土、替植栽安排位置,大家趕緊拿起鏟子挖洞,辨認自己負責的香草植物,也有人發揮想像力,動手捏出芝麻糯米丸子、巧克力蛋糕,而老師們除了協助分工,也跟著抓起菜苗,一同為下個月的「香草火鍋」做準備。

看著大家在土地上專注工作的模樣,不免期待著哪天,孩子們可以自在地拿下口罩,呼吸大自然的空氣,而也許有天他們會明白,能在廣袤的稻田中長大,其實也是一種幸運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新竹區域交流|無負擔農場

4/15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無負擔農場|田間巡禮導覽

若你曾造訪過竹蜻蜓綠市集,在草地上散步、選購友善小農的攤位產品,那或許你會看到一個帶鴨子的青年,在向大家介紹稻鴨共生的友善農法,或誠摯地分享著日曬稻米的特別滋味。

這個一人一鴨的巧妙組合,是來自無負擔農場的第三代金孫「劉奕」,以及相當親人、社會化的褐色菜鴨「膽大大」,而這次實地走訪的田間巡禮,也是由他們擔任嚮導,帶著大家漫步田間。

無負擔農場位於新竹峨嵋,由劉家三代共同經營,在2010年時,劉爸爸決定轉型有機耕作,而面對令稻農頭痛不已的福壽螺和雜草,他們選擇以鴨子取代農藥,讓物種間相互平衡,不只讓環境更永續,消費者也能同時購得友善鴨蛋和有機稻米,一舉兩得。
大學就讀食品科學的劉奕,從小就時常幫忙家中的農事,這幾年回家協助農場經營,也和附近峨眉國中合作「現代食農」課程,帶著孩子們一起育苗、插秧,同時也嘗試藉由 Youtube 頻道經營自媒體,讓更多人一起在線上參與無負擔的「農場小教室」。

除了是有機基地,無負擔農場同時也是社區中的關懷據點,長輩們可以在日托中心共食、手作,也能經由無障礙通道,來到不彎腰菜圃照顧蔬菜。高架菜圃除了能減輕農作的身體負擔,也能讓長輩們親手栽種的作物,流通到社區中的學校、農會販售,與土地、社會產生連結的同時,也為日托中心的營運帶來新的契機。

在完成紅土鹹鴨蛋DIY之後,大家邊吃著 Pick Food Up 扌合的甜點,邊交流對環境教育的想法、一同思索著土地的未來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新竹區域交流|十二寮時光村

4/14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十二寮時光村|青年培力工作站交流

在三月的探索地方DNA系列工作坊,台地創生的團隊成員們,曾在新竹場與共享峨嵋工作站的 Jack 相遇,他和一群夥伴在峨眉十二寮共同生活,試圖創造出一種「生活風格」,藉此成為返鄉青年們的支持系統。

這樣的生活風格,可以是獨自窩在How客吧,做著木工或金工創作;可以是與三五好友一起聽Live音樂表演,吃著輕食甜點、喝調酒;也可以是每周四中午在廚房忙碌,和社區長輩們溫馨共食。

對於外地的旅人來說,這裡是一個坐落湖畔的露營區、是行旅歇腳的背包客棧,但對於仍在摸索、碰撞,試圖找出獨特生活方式的個體而言,這裡可以是一個充滿資源和可能性的實驗基地。
生活如何成為一場實驗?從共享經濟出發,延伸出的免費商店、搭便車、共食廚房、打工換宿,都是十二寮時光村裡的日常風景,若這些非典型的生活形態,遠超過你對生活的想像,你也可以走進夢想王借問站,和工作人員交流想法,也能透過Youtube頻道「山下野人」,了解這些人腦袋中,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。

這樣的共好概念,也同樣延伸到週邊商店街的發展中,若有商家需要木工、建築的支援, Jack 便會協調團隊中的木工班,以交換或合作的方式協力,也鼓勵大家盡量多使用回收建材,讓人和物都能找到各自最合適的地方。

若你也在找尋更多生活的可能,歡迎下次也到How客吧坐坐!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療癒園藝 ✿ 香草植栽工作坊

4/11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
2022 喚醒五官六感覺察力~療癒園藝香草植栽工作坊

香草植物(HERB)的語源來自拉丁語「HERBA」,代表「綠色的草」的意思,舉凡植物之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實、種子或萃取產生的精油,其部分或全部可作為料理、茶飲、美容、健康食品、芳香等,對人類生活有幫助的草本,統稱為「香草植物」。

過往瓜閑寮菜園以作物會友,透過經營菜園,連結關注食物安全的朋友分享並交流種植心得,讓小社區慢慢凝聚於此。

2022年台地創生辦公室,啟動香草植物園建置計畫,提供學員在栽種實作中透過嗅聞、觸摸、品嚐享受園藝栽培的樂趣,感受植物所擁有的香料力量,為了自身健康,試著營造生活中的香草植栽。

【療癒園藝 ✿ 香草植栽工作坊】

❀ 課程日期:
Day1 - 4/20 (三) 09:00-16:00
Day2 - 5/18 (三) 09:00-16:00

❀ 課程地點:
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[瓜閑寮戶外教室]
(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1060巷431號旁) 

❀ 課程內容:

Day1 - 4/20 (三) 09:00-16:00
❶ 香草種類與用途簡介
❷ 香草栽培教學
❸ 療育香草可食地景
❹ 螺旋花園建置

Day2 - 5/18 (三) 09:00-16:00
❶ 香草養護與修剪
❷ 香草花蔬火鍋料理
❸ 香草花應用與茗香草單方、複方茶飲

❀ 對象及名額:
對香草種植有興趣人士,無種植經驗亦歡迎參加。限成人10人。

❀ 費用:
每人800元。(含二天午餐、香草茶及香草盆栽DIY)
​
❀ 報名表單:​
https://forms.gle/1hPsNViRHnDgVtD96

-

❀ 指導單位|國家發展委員會
❀ 主辦單位|錡億行銷有限公司、桃園市龍潭區三洽水休閒農村發展協會
❀ 承辦單位|台地創生 (03-4791925)
​
✿ 若有活動報名相關問題,歡迎透過台地創生Line官方帳號,或台地創生粉絲專頁私訊諮詢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新竹區域交流|愛地球農藝工作坊

3/25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東安古橋「療癒地景區」

來到新竹關西的東安古橋,活潑親切的熊利晨老師,已經在香草氣味瀰漫的「療癒地景區」,等待著大家的到來。飄著雨的下午,大家先喝著熱呼呼的香草茶,趁著雨勢稍歇,來到牛欄河旁,聽著從前人們以桂竹和糯米造橋的故事。

談起自己接觸KKF自然農法的契機,熊老師分享,當初自己也曾在竹科上班,後來結婚生子,因為小朋友的身體健康狀況不佳,才開始關心身心障礙照護相關的議題。認識自然農法後,發現除了能讓家人吃的健康,接觸園藝的過程更能療癒身心,於是進而考取園藝治療證照,和身旁理念契合的朋友組成「新竹縣獻愛關懷協會」,透過視覺、聽覺、觸覺...等各種面向,推動弱勢族群關懷議題。
在交流的過程中,熊老師也實際帶大家體驗,親手栽種香草植物、手作大理花,同時搭配優美的吉他彈唱,在享用茶點的同時自在交流。體驗活動也搭配了前後測驗,藉由科學量化的方式,讓大家自我覺察,感受自己在過程中的身心變化。

在熊老師所推廣的自然農法中,「微生物」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,要有多元的菌種,才能讓土質更鬆軟、有更多養分,若只有單一菌種,長期下來對土地而言會難以平衡。這樣的世界觀,就有如熊老師在看待社會中不同族群般,試著以自己的雙手去守護生命樣貌的多元性,若下次有機會再訪東安古橋,歡迎跟隨著香草的迷人氣息,找到「愛地球熊自然」的招牌,坐下來喝杯香草茶,放鬆身心。
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新竹區域交流|森林循環湖口創生

3/24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台地創生團隊與湖口創生團隊合影

在地方創生的工作中,除了在區域內連繫資源網絡、經營共好社群以外,若能與區域外的團隊交流,學習彼此的運作模式,亦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經驗。

而這次的區域交流,台地創生團隊與三和社區內的夥伴,一起搭著巴士來到了新竹,與湖口創生、愛地球農藝工作坊交流,除了知識上的分享以外,也結合了手作DIY課程,讓大家也能把新竹的綠意帶回家,點綴生活。

在出發之前,我們就已經透過線上交流活動、分組工作坊,了解過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在地方上推動林木產業、帶動關係人口返鄉的故事,這次更進一步地實地走訪,讓創辦人偉誠帶著大家認識木酢達人的創生基地。
轉進湖口老街旁的巷子,可以在一片空地上,看見層層交疊的板材,以及錯綜散落的枝幹,一旁的木工廠傳來操作機具的聲響,報名參加木工課程的社區民眾,會在這裡利用校園及人行道修枝後的枝幹,創作自己的桌椅、傢俱等木作作品。

先是以木酢液作為永續林木的實踐起點,而後從木炭發展出藝術炭盆、與老師傅合作傳承木工工藝,湖口創生不斷試著以永續為原則,藉由提高產值來帶動就業及周邊的產業。為了讓電商平台與企業ESG結合,他們也嘗試運用區塊鏈技術,讓木作品擁有自己的履歷,進而得以計算碳權、評估產品背後的社會影響力。

在大夥開心的完成水苔球體驗後,我們也即將出發,前往下一站交流囉!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戀戀魯冰花|台地居民募集中!

2/26/2022

0 評論

 
圖片
【2022 戀戀魯冰花】三和展區
一年一度的戀戀魯冰花活動,近日在大北坑及三和社區,悄悄地綻放開來。

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台地居民卡,我們來到和窯文創園區擺攤,透過加Line@好友抽獎的方式,吸引民眾們前來互動,同時也藉機推廣社區刊物。在〈三洽水狸山記憶〉的社區誌中,介紹了客家傳統米食的製作方法,還有收錄昆蟲特輯,讓許多家長和小孩,看了之後都想將社區誌帶回家收藏。

攤位上,也擺放了狸山塾的介紹簡章,因為對許多人來說,社造學校、地方創生,都還是相當陌生且新奇的概念,當我們實際的講解、分享,便有機會讓更多人走進這些場域,也為即將開始的第三期狸山塾,提前推廣招生。
我們的攤位中,也結合了「懷舊童玩體驗」的活動,晴朗的天氣,相當適合全家出遊,當大人小孩一起玩丟沙包、踩高蹺,便也開啟了世代間的對話。

在電腦、智慧型手機出現以前,孩子們大多只能就地取材,從生活中尋找趣味的來源。有位大哥就和我們分享,當時他們的滾鐵圈遊戲,是用一片片木料和鐵絲DIY,或用破掉的鍋蓋加工製成,踩高蹺則會撿拾鐵罐、廢物利用,雖然不像現在資源容易取得,卻也在過程中,多了許多手作的樂趣。

感謝在疫情的紛擾中,我們仍能在這樣一個晴朗下午,和身邊的人一起大笑、賞花、散步,從懷舊中回到當下此刻,珍惜每吋得來不易的美好時光。
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青年們的狸山記憶

11/18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「藉由實習,可以讓每位學生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工作、扮演不同社會角色,發現自己真實的潛力和興趣,為自己的學習累積豐富歷程。如果想要更清楚的認識自己,找到目標及方向,實習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段過程。」

「實習的時間過得很快,在三洽水這段時間裡,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,與不同領域的同學、同事一同相處,並磨合培養感情成為最佳團隊。除了做文創設計以外,還體驗了農村生活、學習如何從有機堆肥開始種植有機蔬菜,及除雜草、採菜技巧等知識,其中也使用了小牛農機,將堆肥與土質均勻攪鬆,播下蔬果種子。​」
這是來自龍華科大文創系的阿純,在參與了夏日實習計劃之後,所寫下的心得。

​在今年暑假,有五位來自中央大學、龍華科大的學生,來到三和社區參與了一系列的體驗活動,並結合自己的專長回饋地方,阿純便是他們的其中一員。
 
在都市長大的他們,鮮少有機會待在農村生活,也於是在跟居民們互動的過程中,學到了許多生活的知識。

有在地媽媽帶著他們實作客家菜包、紅豆粄,也有農夫教學耕作技巧、農機具操作,除了生活上的體驗與成長,也有土壤科學、里山倡議及敘事能力等讀書會課程。​
在朝夕相處的生活體驗中,原本互不相識的成員,也漸漸培養出了默契,在一同參與社造學校──狸山塾第一期的交流活動後,也認識了更多在地的夥伴,彼此分享自己一直以來想完成的事,如學做麵包、學吉他、做生態觀察……等等。

​除了向社區居民學習以外,五位青年也透過採訪的方式,記錄了當地三位媽媽的生命故事,有擅長米食的春嬌阿姨、手工藝精湛的彩蓮阿姨,還有投入地方社區工作的甘金玉理事長,每個人都熱情地分享自己的故事,也讓青年們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涯選擇。
 
完成文字、影像的採訪工作後,具設計專長的成員,嘗試運用自己的所學,將實習歷程排版、編輯,製作成〈三洽水狸山記憶〉地方刊物,並由台地夥伴蘇老師協助指導,替青年們與三和社區留下美好夏日的足跡,也藉此迎來接下來新的開始。
圖片
〈三洽水狸山記憶〉刊物內頁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回家的路,我們一起來守護

11/13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飄著小雨的涼涼清晨,兩台遊覽車在三合里集會所旁停駐,四五十位大人小孩身著輕裝、手持工具,聚集在集會所中,聽著前方的指揮官說明路況,儼然要踏上征途,蓄勢待發。外頭的軍警弟兄穿戴反光背心,望著路段上的車流來往,在這條居民熟悉的主要幹道上,潛藏著無數待殲滅的大敵,它們蟄伏在草叢中、路燈下,日復一日地等待被挑起,企盼著今日將上演的這場戰役。
 
長夾、手套、鐵鉤,這是今日戰士們的標準配備,無論年紀輕重,人人都手持垃圾袋,沿著龍新路三和段的兩旁前進,原本緊密的隊伍愈拖愈長,每個人緊盯自己眼前的獵物,小至菸蒂、塑膠袋、寶特瓶,大至紙箱、鐵桿、絨毛玩偶,甚至是整包被丟棄的垃圾,都是今日要收集的戰利品。
車速快、車流量大、地形蜿蜒起伏,這是龍新路三和段的特徵。作為連接龍潭與新埔兩地的主要幹道,居民與學子透過它往返通勤,它是人們回家的路,但卻只是不斷地被經過,而沒有人停下來守護。並非無心,而是當地的環保志工大多年紀較大,65歲以上的平均年齡,要維護道路的整潔相當不易,也因此道路兩旁的垃圾日漸堆積。
 
在幾天前的台地居民交流會中,在地的居民就曾提及,有時會看到一些汽車駕駛,直接打開車窗向外丟棄垃圾,將餐盒、飲料包裝拋向田野草叢後呼嘯而去。也於是今日的撿垃圾行動,不只是為了打理道路的容顏,更像是對汽車駕駛們的宣示:回家的路,請讓我們一起來守護。
這次擔任環保志工的人們,由中央大學「We Care 環境教育」服務學習中心號召而來,有來自各科系的大學生,也有教職員帶著小孩同行,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實踐環境教育,看著小朋友們從草叢中翻出各種垃圾,驚呼連連,不禁也讓大人們期許自己要做好榜樣,在日常中愛護環境、身體力行。
 
雖然心有餘而力不足,仍有許多垃圾沒能帶走,但有著軍警單位的協力,大家也順利完成道路清淨的任務,而後便跟著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的導覽人員,徒步上山、認識周邊生態,在享用完民風餐、參與刺激的台地居民卡抽獎之後,到和窯文創園區體驗柴燒陶藝,一整天的行程,無論情感、知識、行動層面,都與環境有許多連結。
圖片
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,《鯨豚記》的作者金磊曾說過,關注環境議題的人都帶著一種「悲觀的積極」,明知道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,難以復原且複雜難解,但卻還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做點什麼。參與這次環保行動的夥伴們,看著路旁被隨意丟棄的垃圾,應該也會有這樣矛盾的心情吧!即便一個人的力量不大,但還是相信著自己能為身邊的環境,再多做些什麼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凌雲國中師生除蔓趣

11/12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「啊!身上都是泥巴,不過好舒壓啊!」幾個國中生邊清除著鞋底的泥濘,手套上還捧著剛抓到的小螃蟹,隔壁班的同學兩兩一組,正搬運著路旁成堆的垃圾袋,老師則在遠遠的另一頭揮舞著鐵耙子……
 
咦,這究竟是體育課、生物課,還是下午的打掃時間?為什麼不只是整個七年級,連校長、家長會長、主任們,都跟著老師們一起出動?

​原來這是台地創生和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,與凌雲國中的師生們共同發起的「除蔓行動」,當天除了有凌雲國中七年級的121位學生全副武裝,還有三和國小的校長、家長會長,以及主任、老師們一起挽袖上陣,經過一上午的辛勞整地,竟然清出了1160公斤的小花蔓澤蘭,讓原本被「綠癌」佔據的廢耕地,露出了原本羞澀的面容。
每年的九月、十月,都是各社區奮力除蔓的季節,為了避免這個外來種持續侵略生態、覆蓋原生樹種,大家都想方設法,趕在冬天的花期到來之前,用徒手搭配工具的方式,將土地上的小花蔓澤蘭拔除。

而為了讓國中生們實際體會,小花蔓澤蘭為何被稱作綠癌、生態殺手,老師們帶著學生實際走入三元宮左側的陳家廢耕地,協助社區居民除蔓,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更加親近自然、認識生態,也在辛勞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團隊合作、分工。

在活動的一開始,台地創生的黃彥霖主任,先跟全體師生解說小花蔓澤蘭的外型特徵、生物特性,說明「森」林、「田」地、「房」屋、電線「桿」等容易被小花蔓澤蘭侵略的區域,示範工具的使用方式之後,再交由各班老師分區帶隊行動。
圖片
由於小花蔓澤蘭的莖細長且多分枝,善於攀爬,同學們需要互相協調分工,有人拔起莖幹、其他人則拿剪刀切斷,難度較高的邊坡地區,甚至需要兩三人一起拔河,才能把攀爬在壁上的小花蔓澤蘭扯下來。清除到芒草區時,還得小心避免被割傷,只能由穿著長袖、長褲的夥伴協助處理,每個過程都危機重重。
 
即便過程辛勞,當師生們看到一袋袋的成果,以及土地露出原貌、滲出天然水源的時刻,依然感到驚嘆不已,若說除蔓行動是為了守護生物多樣性,教育工作的本質便也是如此,在每天的言行之間,除去孩子們身上攀爬的蔓,讓他們回歸陽光和水的擁抱,顯露出各自原有的質地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台地居民日常交流會

11/10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龍新路三和國小旁,一棟兩層樓的小小民宅,騎樓下停滿機車,一群人端著鍋碗瓢盆忙進忙出,問候的話語聲此起彼落,而隨著日頭漸升、氣溫回暖,客廳也逐漸被飯菜香佔據──台地居民的日常交流會,就此正式展開。
 
人與空間,是互相依存的關係,一間空蕩閒置的房子,需要人們的進駐、日常的生活流動,才得以被喚回生命力,而對於一群需要互相連結、交流的人們,有個舒適自在的空間能駐居,亦是同等重要的生活需求。

​台地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,便是經歷這樣的過程,從一個以人為中心、依理念聚集而成的團隊,到一個具體有形的「工作站」,就好似一個尋求安居的家庭,得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才有機會安然落地。在社區中尋訪空間,不同於在網路上查找租屋資訊,得親自潛身探問鄰里、找尋契機。找到有緣的空間後,還需著手整頓、裝修,才有了今日舒適的客廳、廚房,以及工作團隊的辦公室。
圖片
在居民們的交流會中,長輩們自在地以客語對話著。談起過往回憶,大家都還記得現在工作站的位址,曾是間人來人往的理髮廳,替無數個家庭打理頭髮,每一次的剃刀起落聲,都剪進了大人小孩們的記憶裡。這樣讓人們日常聚集的場所,也曾經歷它沉寂、冷清的時期,至今才又重新開張,與社區人們的過往連結在一起。
​
在《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!》一書中,曾介紹了日本一個以手工雜貨為核心的咖啡館,素未謀面的人們,因著對手作的愛好,聚集在一起交流作品、技術,進而形成社區住民間的連結網絡。而在民以食為天的台灣,我們則善於用美食與人連結,每個人端出自己的拿手好菜、擺滿餐桌,便是一頓年節等級的滿漢全席。
圖片
圖片
十幾位台地居民的組成中,各自都有和社區的獨特連結,有長期參與環境教育中心的志工、帶領遊客體驗客家米食的達人,有開店創業的烘焙師、咖啡店長,茶藝師和學校校長,也有八十餘歲仍健朗務農的伯伯。話題從家庭聊到身體保健、從烹飪手作聊到飲食節氣,客家文化中的「冬至食粄圓」,便也在這轉涼的天氣中,圓圓滿滿地在餐桌上再現。
 
就像對美食的渴求一樣,人和人之間互相連結的需要,很難有真正被滿足的一天。對台地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而言,整個台地都是我們的行動範圍,而我們有個位於龍新路三和段1392號的基地,每當鐵門被拉開的時候,便又是台地居民們熟悉的日常起點。
0 評論

【共好行動】Line@台地居民認同卡

11/3/2021

0 評論

 
圖片
如何串聯地方的資源網絡,維繫社區人們之間的情感?
 
在資訊爆炸的洪流中,訊息的傳遞與溝通成了社群之間的難題,而為了連結關注社區活動、創生議題的人們,我們嘗試藉由Line@台地居民認同卡,建立居民們對地方的認同。​
 
在台地居民卡的運作方式中,主要透過「行動集點」的方式來進行,每當參與台地創生團隊所發起的「地方共好行動」,便可以依照各活動性質累積點數,藉此獲得「熱心居民」、「超級熱心居民」、「超級無敵熱心居民」等身分,至合作店家消費時便可享有不同的優惠,台地創生亦不定時推出抽獎、贈禮等活動,回饋投入社區活動的台地居民。
圖片
台地居民卡的推出,除了讓參與者紀錄在社區的行動歷程外,更有資訊推廣、連結「共好行動」的功能。例如在九月底舉辦的「共下來綁草」除蔓活動中,即透過居民卡來推廣活動訊息,而當天參與活動的新朋友,也能藉此加入台地居民的行列,因而建立彼此共好的雙向回饋互動模式。
 
居民卡的使用受眾,不只是居住在當地的民眾,更是來自各方、對桃園台地有興趣的夥伴,透過數位社群的建置,也能將大專院校青年、師生以及企業導入農村,與在地夥伴合作一同解決農村的課題,讓大家跨越地區的限制,建立連結。

​​隨著科技發展、社群軟體的普及,許多公部門也開始使用數位的方式,號召共好行動。例如在日本石川縣加賀市,就有政府外包給民間單位的公共工程,以「水溝蓋拍照搶分數」的概念,結合獎金獎品的誘因機制,讓民眾上傳各地方的水溝蓋照片,節省用公家單位調查老舊水溝蓋的人力成本。(資料來源:東京裏物語)
 
而跨域共好的概念,也有如日本北海道東川町,從公部門推行「股東制度」,結合日本特有的故鄉納稅機制,讓外地人可以從特定的專案中,選擇自己想支持、投資的在地事業,除了能獲得相關禮品,亦能不受地域限制地貢獻社會價值,讓共好行動以更大的範圍發生。
 
台地居民認同卡,推行至今已將近兩個月,而在居民人數不斷增加的同時,我們也持續地在尋找共好的合作夥伴,並發想企劃各類共好行動,歡迎大家一起加入Line@台地居民認同卡,繼續追蹤我們未來的社區大小事!
圖片
藉由參與共好行動,累積點數及居民身分
圖片
圖片來源:東京裏物語粉絲專頁
0 評論

服務項目

共好行動
社造學校
​
創生筆記

台地創生

台地夥伴
團隊介紹
​聯絡我們​

工作站聯絡資訊

325 桃園市龍潭區龍新路三和段1392之1號​
諮詢專線:(03) 479-1925
合作接洽:daichisousei@chisou.co
©台地創生 2021.
​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首頁
  • 共好行動
  • 社造學校
  • 創生筆記
  • 台地夥伴
  • 團隊介紹
  •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