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 屬於你的綠色生活是什麼?
0 評論
「除了夏天,頭城都是灰色的,只是顏色濃淡的差別。」── 連明偉
「我們彎進那條小路看看!」「這裡好美喔!拍起來!」「等我!我畫一下!」夥伴們此起彼落的討論聲,劃破茶園裡的寧靜。2021年夏天,一群年輕的夥伴全副武裝,手裡拿著圖畫紙與筆,在高原里的鄉間小徑不停地來回穿梭,似乎在尋找什麼寶藏。
作者/吳昱瑩
「藉由實習,可以讓每位學生有更多機會嘗試不同工作、扮演不同社會角色,發現自己真實的潛力和興趣,為自己的學習累積豐富歷程。如果想要更清楚的認識自己,找到目標及方向,實習就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段過程。」 「實習的時間過得很快,在三洽水這段時間裡,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,與不同領域的同學、同事一同相處,並磨合培養感情成為最佳團隊。除了做文創設計以外,還體驗了農村生活、學習如何從有機堆肥開始種植有機蔬菜,及除雜草、採菜技巧等知識,其中也使用了小牛農機,將堆肥與土質均勻攪鬆,播下蔬果種子。」
飄著小雨的涼涼清晨,兩台遊覽車在三合里集會所旁停駐,四五十位大人小孩身著輕裝、手持工具,聚集在集會所中,聽著前方的指揮官說明路況,儼然要踏上征途,蓄勢待發。外頭的軍警弟兄穿戴反光背心,望著路段上的車流來往,在這條居民熟悉的主要幹道上,潛藏著無數待殲滅的大敵,它們蟄伏在草叢中、路燈下,日復一日地等待被挑起,企盼著今日將上演的這場戰役。 長夾、手套、鐵鉤,這是今日戰士們的標準配備,無論年紀輕重,人人都手持垃圾袋,沿著龍新路三和段的兩旁前進,原本緊密的隊伍愈拖愈長,每個人緊盯自己眼前的獵物,小至菸蒂、塑膠袋、寶特瓶,大至紙箱、鐵桿、絨毛玩偶,甚至是整包被丟棄的垃圾,都是今日要收集的戰利品。
台灣首位鯨豚攝影師,《鯨豚記》的作者金磊曾說過,關注環境議題的人都帶著一種「悲觀的積極」,明知道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,難以復原且複雜難解,但卻還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做點什麼。參與這次環保行動的夥伴們,看著路旁被隨意丟棄的垃圾,應該也會有這樣矛盾的心情吧!即便一個人的力量不大,但還是相信著自己能為身邊的環境,再多做些什麼。
由於小花蔓澤蘭的莖細長且多分枝,善於攀爬,同學們需要互相協調分工,有人拔起莖幹、其他人則拿剪刀切斷,難度較高的邊坡地區,甚至需要兩三人一起拔河,才能把攀爬在壁上的小花蔓澤蘭扯下來。清除到芒草區時,還得小心避免被割傷,只能由穿著長袖、長褲的夥伴協助處理,每個過程都危機重重。 即便過程辛勞,當師生們看到一袋袋的成果,以及土地露出原貌、滲出天然水源的時刻,依然感到驚嘆不已,若說除蔓行動是為了守護生物多樣性,教育工作的本質便也是如此,在每天的言行之間,除去孩子們身上攀爬的蔓,讓他們回歸陽光和水的擁抱,顯露出各自原有的質地。 龍新路三和國小旁,一棟兩層樓的小小民宅,騎樓下停滿機車,一群人端著鍋碗瓢盆忙進忙出,問候的話語聲此起彼落,而隨著日頭漸升、氣溫回暖,客廳也逐漸被飯菜香佔據──台地居民的日常交流會,就此正式展開。 人與空間,是互相依存的關係,一間空蕩閒置的房子,需要人們的進駐、日常的生活流動,才得以被喚回生命力,而對於一群需要互相連結、交流的人們,有個舒適自在的空間能駐居,亦是同等重要的生活需求。 台地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,便是經歷這樣的過程,從一個以人為中心、依理念聚集而成的團隊,到一個具體有形的「工作站」,就好似一個尋求安居的家庭,得要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才有機會安然落地。在社區中尋訪空間,不同於在網路上查找租屋資訊,得親自潛身探問鄰里、找尋契機。找到有緣的空間後,還需著手整頓、裝修,才有了今日舒適的客廳、廚房,以及工作團隊的辦公室。
|